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依托“木棉课堂”项目,紧扣“国之大者”战略导向,聚焦书香校园建设、纸数融合创新、家校社协同共育三大维度,构建“价值引领-场景支撑-生态联动”的立体化阅读体系,推动青少年阅读从“知识获取”向“铸魂赋能”深化。
第一,铸魂立根,以价值引领筑牢精神底色。在福建师范大学“‘悦’读大学”活动中开发“红色木棉”主题课程群。学生在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建宁德古田等革命老区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阅读,绘制红色地图;在新疆伊犁、西藏拉萨等边疆地区打造“丝路文明共读”,开展文物拓印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一本书”链接“一项国策”,让青少年在阅读中读懂中国道路、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五育贯通,以学科融合激活智育潜能。创新“阅读+”跨学科育人模式,打破学科边界。设计“古诗词与南音吟唱”等特色课程,构建“阅读-探究-创作-展示”学习链。在“榕图木棉·整本书阅读”系列课程中,学生阅读《诗经》《二十四节气》后,结合物候观测、手工造纸等实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贯通。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逻辑思维、审美表达和动手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
第三,数实互嵌,以场景创新拓宽育人空间。推进“实体空间深耕+数字平台融通”双轨并行,打造全域阅读新场景。线上依托“木棉云课堂”,联动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中复中心小学等对口帮扶校,开展跨地域法治教育阅读课程,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国有关省域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精准输送;线下联合福州市检察院、福州市团市委等单位,开设“少年模拟法庭”等沉浸式阅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实践体验。
第四,协同推进,以生态构建滋养书香日常。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阅读融入生活场景。深化与福州市凤林社区、福州市榕博小学等单位的“组团式”合作,打造“木棉微课堂”,联合开发“行走的家风课”,举办“家风宣讲游园会”,组织亲子家庭探访福州市三坊七巷名人家训馆、林则徐纪念馆等,将家风传承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双向赋能。
经过多年实践,“木棉课堂”项目已覆盖福建、贵州、内蒙古、山西、云南、广西、新疆、宁夏、甘肃、陕西、西藏、广东、浙江、江西等14省30市41个地区,授课超300场,服务受众超2万人次。未来,福建师范大学将持续深化三维阅读生态建设:在校内强化“价值引领-五育融合”培养体系,锻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校外完善“数字赋能-协同推进”服务模式,通过项目化课程输出与云端资源共享,为全民阅读贡献福建师大智慧,让书香成为托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建进 冯家照)